聚焦水生态健康!南开大学胡献刚教授受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2025-10-25 发布:[水环]

2025年10月23日于教一楼205,南开大学胡献刚教授应我院冯传平教授与陈男教授邀请,带来了一场题为《水生态健康与大数据分析》的精彩学术报告。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教授的研究横跨生态环境效应与大数据分析,在ES&T、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学术见解为水生态治理与污染防控领域带来了前沿启发。

图片
图片

水生态健康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生态系统维持结构稳定、提供生态服务(如污染吸纳、碳汇)的能力,涵盖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水质状况及抗干扰能力等维度。从全球尺度看,河流总长度约4300万公里,天然湖泊约1.17亿个,海洋更是孕育了1577个物种,如此庞大且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凸显了大数据分析在水生态研究中“化繁为简、精准洞察”的关键价值。

胡献刚教授团队聚焦河流、湖泊的碳排放(碳释放潜力,CEP),通过机器学习与建模技术,深入探究其季节规律并预测碳循环变化;以DOM(溶解性有机质)组分为例,研究发现城市河流与周边河流的DOM异质性显著,并基于这些差异,团队构建模型解析季节变化下DOM的动态规律,进而预测河流、湖泊碳循环的长期变化特征,为流域碳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海洋研究领域,团队融合大数据与模型分析方法,聚焦气候变暖与微塑料污染的协同效应,揭示微塑料通过调控生物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深刻影响河流有机碳的命运。为突破传统数据分析的局限,团队引入因果机器学习(ICML) 解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其“多尺度数据整合+机器学习建模”的方法论,为水生态领域的碳循环研究提供了跨系统的参考范式。


图片图片
图片

胡献刚教授在报告最后指出,水生态健康研究仍需突破三大关键问题: 如何获取高质量生态环境大数据;如何实现实验室研究与野外现场研究的深度融合;如何平衡数据分析与非数据分析研究的关系。

这场讲座不仅展现了水生态研究的前沿进展,更彰显了大数据与跨学科技术在解决复杂生态问题中的强大潜力,为水生态健康研究的未来开辟了新的方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聚焦水生态健康!南开大学胡献刚教授受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2025-10-25 发布:[水环]

2025年10月23日于教一楼205,南开大学胡献刚教授应我院冯传平教授与陈男教授邀请,带来了一场题为《水生态健康与大数据分析》的精彩学术报告。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教授的研究横跨生态环境效应与大数据分析,在ES&T、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学术见解为水生态治理与污染防控领域带来了前沿启发。

图片
图片

水生态健康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生态系统维持结构稳定、提供生态服务(如污染吸纳、碳汇)的能力,涵盖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水质状况及抗干扰能力等维度。从全球尺度看,河流总长度约4300万公里,天然湖泊约1.17亿个,海洋更是孕育了1577个物种,如此庞大且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凸显了大数据分析在水生态研究中“化繁为简、精准洞察”的关键价值。

胡献刚教授团队聚焦河流、湖泊的碳排放(碳释放潜力,CEP),通过机器学习与建模技术,深入探究其季节规律并预测碳循环变化;以DOM(溶解性有机质)组分为例,研究发现城市河流与周边河流的DOM异质性显著,并基于这些差异,团队构建模型解析季节变化下DOM的动态规律,进而预测河流、湖泊碳循环的长期变化特征,为流域碳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海洋研究领域,团队融合大数据与模型分析方法,聚焦气候变暖与微塑料污染的协同效应,揭示微塑料通过调控生物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深刻影响河流有机碳的命运。为突破传统数据分析的局限,团队引入因果机器学习(ICML) 解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其“多尺度数据整合+机器学习建模”的方法论,为水生态领域的碳循环研究提供了跨系统的参考范式。


图片图片
图片

胡献刚教授在报告最后指出,水生态健康研究仍需突破三大关键问题: 如何获取高质量生态环境大数据;如何实现实验室研究与野外现场研究的深度融合;如何平衡数据分析与非数据分析研究的关系。

这场讲座不仅展现了水生态研究的前沿进展,更彰显了大数据与跨学科技术在解决复杂生态问题中的强大潜力,为水生态健康研究的未来开辟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