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届“沈照理-翁玲宝”奖学金表彰名单出炉,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生王彦斐、石欢珏,博士研究生赵朝锐以及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研究生叶小蒙共4名学生获此殊荣。

颁奖典礼
在中国水文地球化学学科领域,沈照理教授是重要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水-岩相互作用之父”,1952年8月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88至1992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是我校“211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学科群》的首席科学家。翁玲宝教授建校初期即在矿物教研室工作,1987年评为教授职称,曾获地矿部科技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

1956年,在清华大学同窗相识的沈照理和翁玲宝结为夫妻,至此,这对令人钦佩、心怀大爱的地学伉俪开始了在“地学摇篮”教书育人、科研工作的动人故事,他们一生忠于新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产出紧密对接国家需求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树立了一座地质报国的不朽丰碑。





2024年4月29日,为继承沈照理、翁玲宝教授遗志,传承地质报国精神,两位教授的家属和学生满怀敬意向学校基金会进行捐赠,设立“沈照理、翁玲宝教育基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沈照理-翁玲宝奖学金实施办法》印发实施,用于奖励学校立志于从事水文地质、岩石矿物及水岩相互作用等领域的优秀学生,致力于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奋发成才。

教育基金捐赠仪式

以沈照理、翁玲宝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地大人开创积淀的好文化、好传统、好作风是地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植这片文化沃土,我们不仅要追念先生对于地质事业、地质教育和水文地质学科领域的开山之业和开创之功,更要学习继承他们的伟大精神和道德风范,化作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能,以更加饱满的志气、骨气、底气,汇聚成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的崭新业绩。

后附沈照理、翁玲宝教授之女沈文浚女士撰文《奖学金第一年随想》,以飨读者。
地大北京水环学院的田萌老师联系我说“沈照理-翁玲宝奖学金”2024的学生评选就要进行了,这是第一年,有些事情商量一下。放下手机后,思绪延展,化成跳动的字符,跃然在电脑屏幕上,泪水也渐渐模糊了眼前的一切。
想到地大是父亲母亲相识, 相知,相爱, 相伴,相守的地方。这里有他们的挚友和倾其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们牵挂的地方。成立“沈照理-翁玲宝”奖学金的初衷便是祝愿他们所钟爱的地质事业在地大经久延续并不断赋予新的生命。
对于我们而言,他俩是慈爱的父母,外祖父母,他们为晚辈们操劳,关心孩子们鼓励孩子们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我感觉父母一直给我的言传身教中最关键的是要学有所爱,然后就是不要怕困难,真遇到困难时要咬牙拼。当年北京地大迁校到武汉时,我也随着去到武汉上初中,当时北京刚刚开始学英文,可是当时武汉从小学4年级就开始学英文了。我去武汉的武昌实验中学要考试。考下来数学老师好高兴,英文老师直摇头,我自己也好有挫败感,因为我连英文考卷上的题都看不懂。结果我入学的条件是一个学期后英文跟不上的话就得走。爸爸当时说的是我们自己补英文,对我说语言就是要下功夫,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赶上,关键是你想要,他的话激发了我要赶上的欲望,努力的去补英文,一年以后,我还可以代表班级去参加英文比赛。另外,当时我在武昌读中学,从武汉地大到鲁巷口是没有车的,父母要早起送我去鲁巷口去乘车上学,妈妈早早的做好饭,爸爸总是风雨无阻的骑车送我。当时还没有手机,晚上有时回家晚了也没法告诉他,好多次我在公共汽车停稳之前看到他在鲁巷口来回踱步。父母的身体力行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时第一想到的是找办法克服而不是退却。
之后父母又鼓励我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在英国留学时, 每次在信箱里看到中国邮政的信封上熟悉的妈妈的笔迹都能让我兴奋好一阵儿,他们常写信嘱我说做实验时要细心认真,空下来的时间一定要多看看文献看看各家学派的文章。他们说过中国古人有“三人行必有我师“, 更何况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多看看可以开阔思路。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父母的要求,但我是周围同学中第一个从英国穿过欧洲大陆到东欧和前苏联走走看看的。他们教给我的是要学有所爱,进而学有所思,然后学有所获和学有所进。
父母都是18岁离开上海到北京求学,1952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清华,是当时北京地质学院建院时的第一批员工,他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深深的依恋。他们为能作为“地大人”而感到骄傲。现在好高兴看到有新的同学握起他们留下的接力棒,希望我们一起能让父亲母亲对地大的热爱和期望如清澈的泉水涓涓流长。
衷心的感谢各位老师和朋友们对这个基金的支持与奉献。感恩各位对父母多年生活上的关爱守护,精神上的陪伴支持!
——沈文浚 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