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扣学院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感受国家近十年重大成就,领会新时代重大使命,2023年5月10日,水环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与离退休党委第六党支部前往南水北调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开展红色“1+1”共建实地调研实践活动。
活动中,师生党员们跟随讲解员参观了南水北调展馆。展馆通过图片展示、视屏投影、工程沙盘、微缩模型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了北京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让师生党员进一步了解了关于南水北调战略性工程的格局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知识。
随后,师生党员们来到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现场参观了国内外首创的多个水利技术模型与设备,并合影留念。
接着,师生党员们搭乘馆内观光车环团城湖。湖面波光粼粼,湖边绿意盎然,管理处职工的身影倒映在团城湖调节池中,出现在调度中心的大屏旁,穿梭于各级泵站的巡查路上。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确保了水源枢纽工程万无一失,有效发挥出了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造福着首都市民。据工作人员介绍,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栽种的白皮松便挺立在湖边。
十年栉风沐雨,逐浪水务潮头,十年持之以恒,拼搏奋勇担当。团城湖管理处全体职工践行着“严谨、求实、创新、奉献、为民”的新时代首都水务精神,不断为首都水务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国各族人民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把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作为水环学院学子,支部党员在本次活动中不仅与党员前辈们共同学习南水北调相关知识,交流学习心得,更坚定了深耕专业、奉献于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为保护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而坚守,为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今天与离退休党委的老党员同志们一起参观了南水北调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这一个宏伟的世纪工程,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就提出了这一宏伟构想,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历经多年的论证,2003年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到2014年12月27日,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长江水正式进入北京市民家中,历经12年的艰苦建设,终于大功告成。在参观过程中,老党员们表现积极,气氛活跃,带动着我们年轻党员一起参与其中。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南来之水也让我们懂得了饮水思源。”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党员 白利平
“一个伟大的人做出了一个伟大的设想,然后一群伟大的人将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一江清水千里北上润泽,流淌着中国共产党调水为民、治水兴邦的责任与意识;流淌着40多万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故土变河泽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流淌着无数水利前辈们专业精深、所学即所有,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国家协同力、民族凝聚力的真实写照。很荣幸今天能同离退休党委的老党员干部们一起参与本次南水北调实地调研实践活动,在与老党员干部们的交流接触里,收获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作为新时代水利工作接班人的我们,要继承各位党员前辈的优良传统,秉承先进精神理念,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定贡献。”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党员 徐广林
“今天我们在海淀区参观了南水北调工程展,作为年轻党员的一份子,我倍感荣幸,同时收获良多。首先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展圆区内,有非常巨大清澈的调节湖水,一眼望过去碧波粼粼,非常深邃幽绿。除此之外,我们在工程展厅内,从工程的过程到结束,以及意义,沿线发生的各项情况,湖水水质的保护与调整等,通过解说员的解说,都对我的知识面有了非常充分的补充。今天的活动对我来说即意义最深刻的党员活动,不止是思想,还有知识面的扩充。”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党员 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