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海外优青项目申报邀请函
2023-01-08 发布:[水环]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23年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一、项目定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请人条件

1.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水文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三、支持方式

1.基金委资助模式

1)资助强度:100-300万元;

2)资助期限:3年。

2.学校待遇

引进后,人才享受校内同类岗位人员相应的薪酬待遇。

全职聘用的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薪酬结构和相应岗位标准按月发放,执行学校引进人才薪酬标准。聘期结束后正式调入学校工作的,按照引进人才享受薪酬待遇,其他待遇可以进一步联系咨询。

四、学校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秉持“听党话、爱祖国、能吃苦、敢探索、做先锋”的价值追求,发扬“地质报国”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创新”校风,坚持“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致力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地球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一般社会学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地球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691人,专任教师983人,其中教授283人,副教授375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01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6人,北京市青年名师5人,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波兹坦地学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麦考瑞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5项,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13项。学校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

五、学院简介

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于1952年建校时成立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92年,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改名为环境科学系;1998年,校内院系调整,更名为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2年,升格为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以地下水为特色的,涵盖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的校友遍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城建、交通、能源、化工等行业,著名校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和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和武强、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卢明全、徐方等。新世纪以来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多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和各类省部级青年人才计划。

学院参与建设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双一流”学科,独立建设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均有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前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约50名,硕士研究生约200名,本科生约140名。

学院建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包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下水保护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共建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浅层地热能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实习基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保障有力。

学院主要聚焦于多尺度地下水循环机理、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地下水-地表水作用机理及其生态效应、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地热利用与碳减排、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污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环境效应评估及工程治理等领域方向的科学研究。近10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项目和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等奖项12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拥有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团队,开展了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合作,每年邀请数十名国外著名学者来学院开办讲座或作学术报告,派遣学院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近30个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

面向水资源与环境两个方面的社会重大需求,学院将以地下水为核心,以地下水有关的资源、环境、生态为特色,强化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抓手,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国际一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科创新能力,建设成为水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院。

六、申请方式

有意向申请者,可将个人简历(包括科研经历、发表论文情况等)发送至学院联系邮箱,并请在邮件中注明“姓名+海外优青”。后续相关事宜请联系我们,我院经验丰富的工作团队将竭诚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申报服务。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沈老师

联系电话:+86-10-82322281

联系邮箱:shenye@cugb.edu.cn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海外优青项目申报邀请函
2023-01-08 发布:[水环]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23年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一、项目定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请人条件

1.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水文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三、支持方式

1.基金委资助模式

1)资助强度:100-300万元;

2)资助期限:3年。

2.学校待遇

引进后,人才享受校内同类岗位人员相应的薪酬待遇。

全职聘用的人才按照国家有关薪酬结构和相应岗位标准按月发放,执行学校引进人才薪酬标准。聘期结束后正式调入学校工作的,按照引进人才享受薪酬待遇,其他待遇可以进一步联系咨询。

四、学校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秉持“听党话、爱祖国、能吃苦、敢探索、做先锋”的价值追求,发扬“地质报国”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创新”校风,坚持“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致力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地球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一般社会学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地球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691人,专任教师983人,其中教授283人,副教授375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01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6人,北京市青年名师5人,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波兹坦地学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麦考瑞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5项,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13项。学校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

五、学院简介

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于1952年建校时成立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92年,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改名为环境科学系;1998年,校内院系调整,更名为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2年,升格为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以地下水为特色的,涵盖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的校友遍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城建、交通、能源、化工等行业,著名校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和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和武强、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卢明全、徐方等。新世纪以来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多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和各类省部级青年人才计划。

学院参与建设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双一流”学科,独立建设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均有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前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约50名,硕士研究生约200名,本科生约140名。

学院建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包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下水保护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共建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浅层地热能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实习基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保障有力。

学院主要聚焦于多尺度地下水循环机理、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地下水-地表水作用机理及其生态效应、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地热利用与碳减排、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污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环境效应评估及工程治理等领域方向的科学研究。近10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项目和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等奖项12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拥有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团队,开展了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合作,每年邀请数十名国外著名学者来学院开办讲座或作学术报告,派遣学院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近30个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

面向水资源与环境两个方面的社会重大需求,学院将以地下水为核心,以地下水有关的资源、环境、生态为特色,强化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抓手,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国际一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科创新能力,建设成为水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院。

六、申请方式

有意向申请者,可将个人简历(包括科研经历、发表论文情况等)发送至学院联系邮箱,并请在邮件中注明“姓名+海外优青”。后续相关事宜请联系我们,我院经验丰富的工作团队将竭诚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申报服务。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沈老师

联系电话:+86-10-82322281

联系邮箱:shenye@cugb.edu.cn